最近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被吵的沸沸揚揚的,主要是大學太多而學生變少導致高等教育的門檻下降,有些不符社會人士對"高等"的認知。
想到20幾年前,我正在唸台北的高中,當時也是台灣開始推動教改的時候。那時後,班級中對於延長國教至高中及廢除聯考制度有許多的討論,我當時認為學校教育只是學習的一種階段及過程,太重視形式主義的規則只會造成低品質的成果,對學生而言也是青春的浪費。不過,有位老師說:難道一次的考試失敗就不能擁有受教權嗎,成績不好就不能唸大學嗎? 當時的高中生不知道要如何回答,身為既得利益者怎可拒絕別人參與的機會,感覺很不公義。
現在,我大學裡教書。現在的問題更多了,雖然高中生變多了,但是人口下降,過程中又遇到廣設大學,教育的窄門不在了,大家反而更頭痛。因為國際化導致競爭的門檻更高了,簡單來說就是供需失調的問題。
現在的大學要評鑑,成效不好教育部就要你關門,但是關門的都只會是私立學校。基本上國立大學增加的不比私立大學少呀!更何況為何不先從公部門開始緊縮,卻從具有市場競爭機制的私立院校著手。這次的假考部隊真是蠢蛋呀!你們鎖定的科系卻成為那大學登記率最高的系所,而整個教育市場最大的惡勢力-教育部卻悶不吭聲。
政府說要追求卓越,結果補助都還是往國立大學走,因為私立大學的補助看不到結果。
說要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,卻擔心就業市場被瓜分。殊不知,教育也可以是一種產業,例如:美國及澳洲。
所以只能開放私立大學招收大陸學生,這樣才能解決高等教育資源過剩,又可避免國家機密及補助被對岸給利用了。
還沒寫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